[旧版入口]
用户登录
投稿
按标题
按内容
按作者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机构
服务
会员
文学奖项
新闻
访谈
投稿
专题
艺术
理论评论
文史
科幻
书汇
新作品
世界文坛
民族文艺
网络文学
儿童文学
文艺报
鲁迅文学院
访谈
李浩、金赫楠:当鲁迅遇到DeepSeek
关于小说技法的对谈
谢飞 王垚: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阅读和观影
“形式的变化都会带来新的技术课题,这些技术的“现代化”永远要求你有新的形式,但是要搞好内容,还是得回到视听叙事的基本原则和历史经验。”
邵栋:短篇小说的一瞥,可以是醋栗,可以是一封信
“短篇小说是瞬间一瞥的艺术。这一瞥,可以是醋栗,可以是一封信,也可以是一个或一群从未有机会在小说中开口的人。”
朱宇清科幻小说《物换星移》:触发共振 仰望星空
“最难的是有一个好的创意。一个好的创意,能够巧妙地将科学理论、社会现象与哲学思想融合贯通,并构建一个好看的故事。”
罗振亚:关于当下诗歌现状与未来的对话
“中华传统文化对新世纪诗歌构成的是精神思想和艺术技巧的综合性辐射,像古典诗歌凝练含蓄风格统摄下的多元并举,像儒、释、道一统传统观念的共时性塑造,都对当下诗歌具有正面价值的引发和渗透。我们真应该静下心来,细致考辨其间的运作规律。”
陈登:诉滞涩以诗,微小却尖锐地疼一下
如果说每个作品都是创作者面貌的写照,那么阅读陈登入驻原创频道以来的诗作,就像跟随一位遥远的朋友,一路行至一座美学花园。
AI 写作与人类创作的未来
人类本质上是特别盲目的,今天有这个梦想,明天有那个梦想,但这种盲目性才是生命体的可贵之处。我们的迷茫、焦虑与非理性,反而可能会为我们未来的文明形态打下一个非常扎实的基础。
东来、林晓筱:别活成“表格”,迁徙是我们这一代共同的宿命
东来、林晓筱、汤明明围绕“怎样的生活值得一过”,聊了聊青年人如何处理“迁徙”带来的撕裂与不确定性,如何在流量时代,安放自己的欲望等。
苏童:我认为生存比死亡值得书写
苏童说,在这些年的写作中,笔下的死亡越来越少了。年少时写作,死亡是故事的一个相对容易的出口;而现在,他笔下的死亡越来越少。中年之后,他笔下“没有一个人物可以随随便便死去”。
专访许子东:写文学史就是在写今天
这些年,许子东在公众中的形象,既是一位细致的文学研究者,也是一位对社会话题做出及时表达的观察者。他的两重身份并不相悖,且结合得极为适恰。
王尧:每个时代都有难题,知识分子既清醒也困惑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难题,身处其中的知识分子既清醒也困惑。我想,赤子之心对我而言是重要的。”
刘楚昕:在真实和虚构中找到平衡点
“尤其是中国的当下及未来数十年的前景,这是我们亲身经历、亲眼见证的,最适合由我们这一代人来书写,这是青年作家的使命。”
李洱:如何解读同代人的创作?
“写这些文章绝不仅仅是为了写出自己的理解,而是要从具体的人、具体的文本那里跳出来,看看这些作家为当代文学提供了什么。”
对生活感兴趣是写作最持续的动力
“北京是中国极有代表性的城市之一,当代社会的发展在北京有充分体现,写好北京人的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写好中国人的生活。”
林白:在离开与抵达之间循环
对于两次收获中国女性文学奖创作奖的作家林白来说,她的“女性三部曲”——《一个人的战争》《说吧,房间》《北去来辞》,正是用文字对女性生命体验所做的深刻探索。
在乡土与AI之间探寻“新质”
“你知道我为什么还在用笔写作吗?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喜欢写字,我的字虽然写得不好,但是我喜欢写字的那种感觉,这也是人的气息的保存和证明。”
被误解是编辑的宿命?
去世多年后,《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的17篇未删减版短篇集结成书,以《新手》为书名重新出版,一个完全不同的卡佛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褒贬不一。
人形机器人与科幻创作研究三人谈
我们如何制造出“它们”,又如何理解人类自己?
孙甘露谈他的文字生涯
“三十年,五十年,也许我们中间的某些人或者某人能够拿出真正伟大、真正无愧于时代的作品来;要想真正无愧于时代,我们目前的写作还需要有某种变化”。
张哲、王辉城:“写作者就是造园人”
“身为写作者,在造园的过程中,一直是恍恍惚惚地摸索,有无数分岔的小径通往无数可能,‘景因园异’,造园也是在造梦。”
陈引驰:在自我的封闭圈子里无法看清自己
“我不知道AI以后会发展到什么样的程度,起码目前来讲,我觉得人还是非常重要的,无论他从事怎样的工作。”
张清华教授访谈录:穿越历史的精神追寻
“我认为'中文创意写作'这个学科的建立,不仅仅意味着要重建知识体系教学体系,还要从整个的文学观念、教育理念和培养体系上进行变革,要极大地增强实践要素。”
赵德发谈新作《大海风》:透过历史的深沉暮霭,描绘海立云垂的时代
在长篇小说《大海风》开笔之际,作家赵德发在纸上写下“海立云垂 惊心动魄 汪洋恣肆饱满圆融”这几个字,并将这张纸一直放在案头,经常看上一眼。他说这是他的追求和梦想,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当人工智能秒成诗,诗人何为?
“在此情势之下,诗人可以时时参照、比较人工智能所生成的诗歌以及评论,以此来深度思考人的写作的独特性和价值所在,也探究一下人与机器在诗歌以及文学上各自的优势和缺陷。”
蒋方舟&顾拜妮:是“缪斯”照亮艺术,还是艺术照亮她们?
“什么东西能带给你快乐、价值感,让你感觉到自己活着,在这个意义上,写作是唯一让我觉得自己存在的事。”
谢有顺:最好的文学,有着自己的精神根据地
“值得文学记录的永远是重要的时刻,即便身处灵光消逝的年代,文学也不会停止寻找永恒的光芒。”
叶 橹、罗小凤:诗评家应该有“第三只眼”
当我们把“传统”理解为一个流动发展着的过程,也就意味着那些被视为“反传统”的东西同样会加入到“传统”中去。正是在这种不断更新的过程中,“传统”才有可能成为越来越充实丰富、越来越强大有力的民族精神积累。”
王莫之×王占黑:让我们用自来水写毛笔字
“尽管知道理想的作品几乎是不可得的,知道自己并不一定能从中获得什么,同时一定要付出很多,没准还会失去很多,这又何妨呢。Do it for love, not for live。”
韩少功:文学因事而作因时而变
“也许你太熟悉的,可能反而写不好,这也是我们很多作家的经验。而写我身边不太远也不太近的人,眼睛一闭就信手拈来,比较容易上手。”
次仁罗布:热情描绘各民族建设美丽幸福西藏的生动画卷
“西藏文学的另一个亮点是作家们关注现实生活,关心人民,热情描绘了时代变迁中各民族在高原上建设美丽幸福西藏的生动画卷。”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