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香申城 书展是学习型城市的心跳
一流的人文城市必然是一座学习型城市,从优化城市学习空间、丰富城市教育资源,到建设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一切行动的核心在于将知识的创新性传播、普惠性获取融入城市运行的各个层面。
2025年上海书展以“我爱读书,我爱生活”为主题,突破传统展销模式,以“双主场+X+N”形态,重新定义了书展在当代城市生活中的角色与价值,营造以阅读为中心的多圈层、沉浸式文化生态系统,令书香弥漫至城市的毛细血管,为上海加快建设学习型城市提供了源源不绝的生命力。
由行业服务转向城市文化治理
直至今日,全民阅读依然是学习型城市最天然且有效的成长方式,书展由此处于城市人文精神的坐标中心点。2024年的上海书展主会场客流量已达29.8万人次,举办各类阅读活动过千场,线下图书销售总码洋达4814.83万元,较2023年增长约35%,展现出强大的品牌号召力与市场影响力。
今年,上海书展再接再厉,敢为人先,于“出版社—展台—读者”的原有模式外,引领多元主体、构建起延伸至全城范围的阅读体验与文化消费网络。相较过往国内外大型书展聚焦于版权交易、出版技术、文学对话等场馆性活动,上海书展的形态迭代,凸显其角色定位已由狭义的行业服务平台转向广义的文化生产引擎,从而积极参与到城市文化治理的进程中。
这种转变的关键在于突破了图书仅仅作为商品的单向传递,淘汰了展台买卖的线性消费逻辑,取而代之的是各式各样的“阅读+”场景触达,从而让市民深切感受到阅读本身及其衍生的快乐。这里面自然涉及一系列概念重构的问题:首先是对“阅读”行为的二次定义,书卷知识如何与大千世界感性关联、想象空间又如何带来具身美学体验?问号指向了怎样真正去读懂书、阅读如何知行合一的核心议题。其次是对“读者”身份的重新梳理,大众在掌握读书方法之后,如何成为知识的主动探寻者,以终身学习为工具,在自我进步的同时融入城市发展。最后是对“阅读+”消费场景的全新判断,如何做长做宽图书的价值链,为出版业升级转型提供新思路,为推动城市发展由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建设添砖加瓦。
面对又一年的新考题,2025年上海书展交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答卷,其背后是对城市空间重塑、跨界产业融合充满想象力的构思。
核心空间的折叠与褶皱空间的舒展
“双主场+X+N”的意义在于将原本零散的阅读空间连接成一个有机整体。在“第三空间”这一兼收社会学与城市规划理论的研究视角下,书展创造、串联起一种家庭(第一空间)、职场(第二空间)之外的非正式空间,这种空间是开放可及的、舒缓生活焦虑的,亦是激发学习力与创造力的。正如马克思在大英博物馆的图书馆里编写鸿篇巨制《资本论》、J.K.罗琳在大象咖啡馆的靠窗位置描绘出霍格沃茨的神奇世界一样。
上海书展显然并不仅仅满足于封闭的文化飞地,而是尝试混合阅读空间与城市生活的物理及心理边界。今年的上海书展,上海展览中心作为传统主场,承担起出版研讨、阅读盛典、国际文学周、名家讲座等主题活动1267项,同比增加23.8%,并重点突出“首发”“首展”“首签”等特色优势。上海书城作为第二主场,实现了图书展售、阅读周边、出版IP的三者联动,汇集图书超12万种、文创精品3500款、新书发布等系列活动40余场次。上述数据足以显现出两大枢纽空间的高密度折叠,保证了地标性场馆的集约化效率。
更值得一说的是“X+N”布局。前者代表着全市范围内的多个分会场,包括区级场馆、特色书店和图书馆在内,形成接力双主场的次级节点;后者则代表着46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除了完成图书配送到点,更开展了作家面对面、合家欢阅读等“家门口”活动。这些深入街头巷尾的书展点位,构成了打通最后100米、投送阅读入户的文化“叮咚”站。
“X+N”让我们看到了书展形态的多种可能,主场泵出的阅读动力逐层输送到肢端,充分舒展了人居密集的“褶皱空间”,激活下沉社区的文化活力。其结果便是,在上海这座城市人们能够感受到阅读空间的无所不在,而更重要的是,这些空间不再是平面、呆板、喜欢说教的,而是一种欢迎进入、重视学习过程、主张愉悦体验的感性场景。比如,你可以带着孩子逛一逛上海书城与上海野生动物园联手打造的“从书页到丛林:探秘神奇野生动物”主题活动,边看绘本、边听科普讲座;你若是“稻米”,便不能错过盗墓笔记“稻米节”,为获得最新的限量周边一展身手;当你来到松江区“奇换公园”,会被“古籍新生”修复展示所吸引,也可参与旧书交换或爱心捐赠活动,为图书赋予一轮新的生命周期。
你以为只有这些了吗?更多的彩蛋空间在上海等着你。溯源魔都历史的《上海六千年》展,别出心裁地设在地铁10号线与13号线交会的一大会址·新天地站换乘通道,通过由图文、实物等组成的文化长廊形式,唱响这座城市的变迁史诗。而最近戳到打工人笑点与泪点的上影集团动漫电影《浪浪山小妖怪》IP形象,携手上海书展吉祥物“逗点”,登上了途经上海展览中心的71路公交车,“爱阅读”如此联结至通勤场景,恍然间令人领悟:读书不正像取经,持之以恒方成正果。
异业融合的“阅读+”新生态
上海书展与上影集团“浪浪山”的携手,可谓话题满满,作为出版业联动影视业的典型应用,其目的显然在于增强青年群体对阅读的认同。近几年来,面对受众变化与市场挑战,出版业不断求新求变,从单纯的“做书”持续演进为知识服务、IP衍生直至文化综合体验,本质上就是基于价值附加、场景延伸重构阅读的产业链。
今年书展的基本思路正是聚焦跨界联动,以“阅读+”涵盖旅游、展览、夜市、影视、戏曲等复合型文化体验网络,以强大的产业协同促进阅读消费的范式跃迁。一个有趣的例子是今年书展首推的“阅界夜市”,市民们可在展览中心户外挑选文创手作、品尝轻食饮品,还可以全家齐上阵挑战一番跳房子、套圈等儿时游戏。这种将夜间市集嵌入书展日程的做法,大大延长了市民在书展区域的逗留时间,亦同步提升了文化消费的转化率。一些可圈可点的异业融合还包括:嘉定新城远香湖畔的“江南书局·疁城之瞳”带来“一腔一调皆有书”悦读分享会,将京剧、越剧、沪剧等传统曲艺带入现代阅读空间;上海市旅游协会呼应书展,推出了3条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和“书展一日游”经典路线。
“票根经济”是不得不展开讨论的又一亮点。就在今年5月发布的《上海市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中,“票根经济”被纳入全市扩消费六大专项行动,旨在促进各领域节展赛会前后衔接、相互导流。2025年上海书展可谓以小小票根撬动成片消费,实现了极强的溢出带动效应。
在书展实践中,这种由“单一购买”向“链式体验”的转型,主要体现为两种形态。一种是联票模式,如地铁电子纪念联票内含1张单程票及1张书展入场券;手握上海插画艺术节联票即实现双展贯通;双主场读者扫码可购“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半价午夜场门票,将“白天逛书展,晚上看埃及”安排得妥妥帖帖。另一种联动则体现为周边优惠,凭票根可享受书展周边餐饮、停车、住宿等各类优惠。如毗邻上海展览中心的静安嘉里、中信泰富等大型商场,将为书展提供一定数量的停车位,书展人流亦会实时转化为商圈客流,实现双赢。甚至滴滴打车、抖音、美团等互联网平台都通过乘车优惠券、惠民阅读券等形式,扩大书展票根经济的普惠面、求得多方合作的最优解。
不难看出,上海书展在培育更富韧性的“阅读+”产业生态之余,重塑着市民对文化生活的体验方式、对城市资源的感知路径。我们当然希望上海书展多年积累的软硬件成果,在新一轮空间优化与产业融合之后,能由“暑期特供”转化为城市文化基础建设,就像这座城市的心跳,将阅读融入每个人的日常生活。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