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丰富的人性和人的无限可能性——长篇小说《天境行》速评
作家出版社新近出版了建始作家陈步松多年呕心沥血之作——长篇小说三部曲《天境行》。作者以七十六岁之高龄,仍然奋力耕耘,令人敬重。
在我的阅读记忆中,这些年,相当一部分小说家尤其是中老年作家,大都有一种史传雄心,不满足于一段故事、个人经验、个体审美,喜欢写出大历史、大构思、大故事、大场面,不管是历史还是现实题材,都在一个宽广的时代背景中展开,时间跨度长、出场人物多、篇幅动辄逾100万字,追求大容量、有密度。因过分追求历史含量,而把很多的笔墨放在了背景的交代上,因嗜好全景式描绘,免不了要堆砌很多人物,不得不平均用力,主要人物往往面目模糊且性格单一。全知叙事、线型结构、群像人物、梗概笔法是这一类“大作品”的标配。见事不见人,见人不见心,是这一类作品的通病。
小说的中心任务是写人,最大的难度也在写人。“人”是小说的中心,是小说的生命。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都是因为写出了丰富的人性和人的无限可能性。世界名著包括《悲惨世界》《人间喜剧》《战争与和平》,都是以小见大,而不是梗概式的全景描绘。大而空,远不如小而精。这样不仅读起来轻松,而且读起来见“人”。
《天境行》里的故事从20世纪40年代写到改革开放,男主人公由一个15岁少年成了儿孙绕膝的爷爷。小说避开宏大叙事构思,全力表现大时代中小人物的离合悲欢、事业情感,把重心放在平凡人物的生活、爱情、追寻、命运、思想境界,并通过几个时代的淘洗淬炼,让人物丰富而个性鲜明令人敬重,又折射出时代的本质特征,同时也隐含着作者对于社会、人生的认知和理想。这正是我偏好的那类小说的构思立意与写作。
主人公于兵荒马乱年代前往四川学艺。青梅竹马的女孩月儿被人逼婚,化装成和尚前往四川寻他,病倒路上被一老道相救,入道学医。1949年两人终于相会,准备成婚,此时月儿却遭国民党溃军强暴,恨透人世,重返清月观,入道修炼。男主人公在学艺十年之时,老师父去世,临终嘱咐:“去找道远,学得高艺。”从此,他一边从艺一边寻找这位道远大师,几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他一直没有寻找到这位道远大师,但他一直都在追寻的路上……小说超越了就艺写艺的局限,将人物与小说提升到一种高远的境界,深化了主题,丰富和升华了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主人公在追寻的过程中遇见几位高师,学到很多绝活,成为木工建筑大师,足见老师父遗嘱的良苦用心与深远意义。他与三姊妹的恋情,也让人感叹唏嘘。其实,月儿是作者有意设置的象征,象征美——那真正的美能够追寻到吗?人生不是购物,走到拿到。人的信仰与追寻一定都能到达彼岸,拿到结果吗?从小说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深沉思考与精心设置,于小人物中写出人性人生的大思考。女性生活爱情、身体生命的悲苦,是农耕文明时代后农耕文明时代、男权中心社会难以逃避的命运,本书也通过月儿、云儿、叶儿三姐妹的经历与命运,作了深刻的揭示。
农耕时代,做一个匠人,尤其是做一个木匠,是很多男人的梦想。男主人公有安得广厦千万间的超凡雄心,更有一种高远的追寻,在所谓立业与成家、人生理想与感情之间的选择上出现可贵的倾斜。为此他历尽艰辛吃尽苦头,孤独于苦苦追寻的遥遥路途。这何尝不是真正的人生价值?月儿远去,他与月儿妹妹云儿相爱结婚,似乎是爱神给他难得的感情弥补。20世纪50年代,他和匠人们成立手工业合作社,全身心投入社会主义建设,牺牲爱情家庭,也有个人的、家庭的和社会上的很多挣扎和烦难。尤其是在高科技的网络时代,传统工艺日渐式微,工匠大师的技艺更多的只剩下一种历史的回响。贾平凹的《秦腔》写出了中国乡村之废、农村民间艺术之废。《天境行》第三部实际上也写出了中国的手艺之废。农耕文明时代最使男人引以为自豪的手艺,在工业文明信息文明时代必然落伍,免不了被淘汰的命运。
我还特别赞赏作家没有庸俗地设置一个光明的尾巴。孙子成为新型工匠,要建设一座高达一百六十八层的大厦。因遭受黑客攻击,调换电脑控制的各种建筑材料生产的程序,使得电脑显示的各项指标都是假的,致使大厦两次建到十层而垮塌。他们不屈不挠,终于发现问题,采取了措施,继续大厦施工,当然仍是忧心忡忡。后来建到一百层没倒,建到一百五十层没倒,但还有十八层的登高险路,工人们都极为担忧、惶恐,害怕,担心在建成之时大厦被摧毁。我不知道这样的描写有多少的现实依据和科学依据,但可以看出,大厦是作者有力的一个象征。作者的担忧和处理方式,使人想到,全世界该有多少大厦倾覆?该有多少灾难?这充分体现作者难能可贵的人类情怀、现实主义创作态度和富有本质内涵的想象能力。
作品自然而然地有鄂西少数民族生活的影子,包括民风民俗、生活习惯,和某些语言表达方式。这对于我来说,很容易看得出来,也格外有几分亲切。他没有过多地停留在少数民族生活习惯的仪式化展览上,对地方因素、地域性、方言等因素把握得分寸适度,基本上没有给外地读者设置阅读障碍,也不会引导读者对方言习俗的猎奇,而是关注人物、人性本身。
娶妻嫁汉、穿衣吃饭、叠床架屋、烧香磕头,作家表现的,任凭时代怎样纷乱变化,平民的生活就是生活本身。日常就是生活,生活总归于日常。小说就是关于生活的艺术,关于日常的艺术,关于人性的艺术。陈步松先生努力写出丰富的人性和人的无限可能性,他的创作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可贵收获。